片源太少 转制3D观影体验不佳
中国观众了解并爱上3D影片,是从2009年上映的电影《阿凡达》开始的。笔者至今还记得那会排长队买电影票的壮观景象。这部影片开启了中国电影市场的3D时代,也点燃了整个显示行业的3D热潮。从那之后,上映的电影几乎全都是3D版本,而投影机、电视等设备也都以标配3D技术为荣,观众更是非3D不看。
电影《阿凡达》是采用3D摄像机实拍
但很多观众不了解的是,电影《阿凡达》是采用3D摄像机拍摄。3D摄像机是通过两台摄像机模拟人的眼睛,拍左眼和右眼画面,然后通过计算机把拍摄的图像合成实现3D效果。实拍3D影片会有朝观众的方向浮出屏幕的感觉,整个画面更加立体,更接近我们眼睛所看到的效果。
但是像《阿凡达》这样使用3D摄像机拍摄的影片凤毛麟角,大部分影片都是通过后期制作将2D影片转化成3D的,转化方法是利用数字识别技术识别出图片中的不同物体,然后通过程序计算出每个物体的“景深”,也就是离摄像头的远近。根据不同物体的景深,进行3d建模,然后根据这个3D场景计算得到不同角度的两个画面。有了两个不同的画面之后观众就可以看到和3D摄像机实拍效果差不多的立体画面。
但是这种方式转制出来的作品,与3D摄像机实拍的影片差别很大,实际效果也非常不好。但由于这种方式在时间和成本上优势明显,所以大部分的作品都是通过后期转制成3D版本的,从用户的角度来说,为了这些“伪3D”作品而购买全套3D放映设备实在是不值。所以说真3D片源过少也是让家用3D显示设备热度逐渐降低的一个重要原因。
本文属于原创文章,如若转载,请注明来源:价格昂贵片源缺失 家用3D终将告别市场?//projector.zol.com.cn/676/6763252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