短暂而迅速的3D电影发展史
3D电影在国内引起轰动,应该始于从09年《阿凡达》的上映。在此之后,3D电影开始成为各大影片宣传中的重要噱头,而3D所呈现的真实体验感也让观众甘愿为此买单,尽管相对于普通2D电影来说,3D电影的单票平均售价要高出近100元。不过当下在影院中观看3D电影还需要佩戴3D眼镜,这也是其被吐槽最多的一块短板。
《阿凡达》让3D电影风靡全国
1839年,英国科学家查理•惠斯顿爵士根据“人类两只眼睛的成像是不同的”发明了一种立体眼镜,让人们的左眼和右眼在看同样图像时产生不同效果,这也是现在人们所佩戴的3D眼镜的研发原理。因为是通过“欺骗”眼睛来达到立体3D效果,所以3D眼镜佩戴时间过长就会导致头晕眼花、甚至头痛等症状出现。
最早的一部3D电影《爱情的力量》因为片源遗失,所以现在的我们无法得见最初的3D效果是什么样,不过早期的3D电影其实并不是全方位3D效果,而是偶尔以类似向观众的抛砖头这样的正面视角来达到3D体验效果。1953年推出的3D版《恐怖蜡像馆》成为3D电影全盛期的开端,不仅确立了3D的主流地位,而且也让《恐怖蜡像馆》成为恐怖片中的经典。
影院在播放3D电影的时候需要用到3D电影放映系统,根据3D片源格式的不同,通常包括单机放映和双机放映两种方式。而影院3D放映技术原理则主要有这几种:(1)利用不同方向的偏振光区分左右眼画面,(2)利用不同光谱的色光区分左右眼画面,(3)利用主动眼镜分时切换左右眼画面。现在因为投影技术的发展,很多电影放映机都支持播放多种格式的3D片源。
推荐经销商